骨伤学院前身是贵阳中医学院骨伤系,1985年开始招生办学。在学校党政关心和支持下,学院坚持“正骨正心、理筋理行”育人理念,至今为省内外各级医院培养输送中医骨伤专业优秀学生5000余人,其中硕士研究生近1000人,形成以学科内涵建设为驱动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、学科与专业并轨发展的本、硕、博一体化培养新模式,开创中医骨伤特色育人新局面。
理清发展脉络 传承骨伤精神
回顾历史,学院发展脉络清晰、专业底蕴深厚、优势特色明显。1981年承办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生进修班;1982年被批准为“卫生部全国骨伤医师教学进修基地”;1985年开始招收中医骨伤科学大专班学生;1986开始招收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;1990年开始招收中医骨伤方向本科生;1997年时光达、沈冯君获得“全国首批骨伤名师”称号;1998年并入临床一系,2004年恢复建制,2011年更名为骨伤学院,2017年与针灸推拿学院合并为针灸骨伤学院,2020年再次恢复建制,开始招收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本科生;2022年开始招收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博士生。近40载的砥砺深耕,孕育和涵养了“傲骨灵动、自立自强”的骨伤精神,形成鲜明的中医骨伤专业办学特色。
强化师资队伍 彰显优势特色
学院设有正骨、骨病、中医筋伤、创伤急救、中医骨伤基础5个教研室,现有专任教师52人,其中博士7人,正高11人,副高以上教师占比50%,硕博比达90.38%。近三年,学生评教平均90分以上,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1人,获校级“我最喜爱的老师”称号2人,新增高级职称10人,教师攻读博士学位6人。师资整体稳中有升,为保障人才培养和开展本科生“跟师”创造了良好条件。
注重内涵提升 打造特色课程
学院现有省级重点专科2个、骨伤研究所1所、国家中管局名老中医工作室1个、挂靠有2个主委单位的省级学会,拥有省中管局“中医药、民族医药培育学科”1个、国家中管局“示范基地”1个、省级专科中心3个;有省名中医2人、省千层次人才1人,国家中管局优才1人,校级学术带头人2名、学术骨干5人。近五年,获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;发表SCI20余篇、核心期刊80余篇,出版论著10余部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部;获得发明专利4项;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6个,发布国家级指南及专家共识6项;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项,国家及省级学会奖3项,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。
2020年以来,学院先后制定两版培养方案,将原有7门专业课程增加至10门,精心打造《中医正骨学》《中医骨病学》《筋伤学》3门省级“金课”,在全国率先开设《骨伤人文教育》课程,着力构建骨伤专业文化体系,融入思政建设,培养具有骨伤专业人文素养的应用型、创新型骨伤人才。以“道德讲堂”“技能大赛”“拜师仪式”“三下乡”等形式拓展“第二课堂”。近三年,毕业生就业率达90%以上,2022年升学率达到35.71%。
注重实践育人 取得标志成果
近年来,学院指导学生参加“挑战杯”“互联网+”等创新创业活动,获得省级一等奖3项,全国“挑战杯”黑科技特等奖1项。2024年“岐黄筋伤宣讲队”入选团中央中医药志愿宣讲团队伍,获“全国100家优秀宣讲团”称号;“骨动青春志愿服务队”入选“健康中国‘百千万’·岐黄青年在行动”大学生专项社会实践团队;开展“挺直脊梁 健康成长”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筛查3.5万余人次;参加各类文体活动、专业竞赛获得校级以上团体和个人表彰20余项。
接下来,骨伤学院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,以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为关键,凝心聚力,加强内涵建设,发挥学科优势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持续为建设“健康中国”“健康贵州”贡献智慧和力量。